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教会学校兴起的背景及对宜宾教育近代化的影响(4)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3 11:4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华“传教自由”的权利。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在中国传播基督教,企图“为基督征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华“传教自由”的权利。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在中国传播基督教,企图“为基督征服中国”,实现“中华归主”。然而,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发现,中国民众对金发碧眼的他们多报以猜忌、怀疑、敌视的态度,对他们所信仰的“上帝”、所传播的“福音”也无多大兴趣。北长老会传教士娄理华()就曾称自己的布道努力犹如“对着风浪讲话,在沙滩上留名。”[5]基督教传入宜宾之初,亦不为人们理解和接受,不仅传教士们的布道活动徒劳无功或收效甚微,且宜宾近代还发生过三次反洋教斗争: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内江爆发了武装反洋教斗争,宜宾白沙乡民众积极响应,一举捣毁关刀田修院;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川南、川西教区爆发反帝反洋教事件,宜宾民众不满传教士干预地方内政和一些刁滑教徒依教欺人,一举焚毁火地沟天主教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足县龙水镇余栋臣领导的第二次反洋教斗争,“打教队伍六七千人,分途出击资州、内江,所到之州县教堂全被毁,教民生活、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历时5月,震动全川。”宜宾人民闻风响应,在各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洋教运动,使教会势力受到沉重打击。“散居在宜宾县城外的教徒已在当地呆不下去了,纷纷逃进城的达3000余人,汇聚到叙府公济堂主教住所,由主教暂作安置。各修道院院士暂停疏散。1899年12月7日清政府另增兵至叙州府设防……天主教川南教区一片混乱,下川南的教会势力四分之三被捣毁,六七千教徒及十三个外国教士逃亡到城内或躲藏到云南边境。”[6]民众的反洋教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教会势力,也足以说明基督教会在宜宾的尴尬处境。

如何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远涉重洋而来的西方传教士们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之后意识到,其布道活动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基督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7]。并且,他们发现,在中国“教育极受人们推崇”。[8]“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使宜宾经济代有繁兴,孕育了两千多年灿烂的教育文化。”[9]因此,要有效地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加快福音传播的步伐,并最终实现“中华归主”,就必须用西方基督教教育来取代中国的传统教育,消解中国森严的文化壁垒。他们认为,建学校、办教育、对中国孩子进行西式教育,既可以受到中国官方的热烈欢迎,还可以争取到较多的信徒,并能培养一批布道助手,这是将“上帝”、“福音”渗透到中国人生活中、使中国基督化最有效的手段。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倪维斯在其《中国与中国人》一书中曾称教会学校是最省钱、最有效的传教方式。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第三任主教施约瑟(Samuel Lsaac Joseph Scheres chewsky)也说,“从教会的开始起,教育就一直是传播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媒介。没有教育作为工具,我们在像中国这样的民族中传教的努力,是最徒劳无功的。科甲出身,是中国所有通往出人头地之门的敲门砖。”教会学校是把中国青少年“置于基督教和基督教文化影响之下最有效的手段”。[10]这种方式更容易被中国所接受,而且教育可以从幼童入手,培养一批“上达朝廷,下达草野”,能够影响中国今后发展的“英杰”。②于是,教育便成了传教士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消解民众的仇视心里,传播基督教义,为“上帝”寻找臣民,他们纷纷在各地设立各类学校,史称“教会学校”。

二、教会学校对宜宾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传教士在宜宾兴办教育事业的目的在于“以教育之方法,实现基督教会之目的”,即“创造一适合于基督教教义之社会制度”。[11](P14)他们想从中国的孩子入手,灌输宗教思想意识,培养基督信徒,从而实现“中华归主”。然而,教会学校的兴办,客观上对宜宾近代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促进了近代宜宾新教育的发轫

宜宾旧式教育是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其目的是为科举考试服务,教育宗旨是为了科考中举,教学内容是四书五经,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教育对象仅限于富家子弟和有家学渊源的书香门第。宜宾地方势力创办新学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颁布“废科举、行新学”诏令之后。当时的叙州知府文焕,力图有所作为,响应“各省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之诏令,在全省最早将翠屏书院改为尚志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再改为叙州府中学堂。各县于是效仿继起,纷纷将原考棚、书院、义学、社学,改办为新学。”[9](P2)基督教传教士却早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就在宜宾创办了福音堂女子小学堂,从1892年至1946年,基督教会组织在宜宾创办了幼稚园2所、小学2所、中学3所、医学护理学校2所,共9所正式的教会学校。此外,还曾办有幼师培训班和“法文学堂”。教会学校一开始便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将西方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传入宜宾。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是教会学校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学校的课程设置多样化,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和史学、文学、国文、外语等人文科学,兼顾音乐、绘画、体育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③。教学方法比较灵活,与传统教育中忽视思维训练,主要是教师讲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那套死板方式不同,基本上采用近代教育方法,实行分科、分班和分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即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或切身体验来掌握知识。比如:当时明德护士学校和公信护士学校的学生都是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医院的护理工作;在明德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实验、制作标本等。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会学校将一些先进的教育观念引入宜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宜宾教育观念的革新。传教士认为人人均享有上帝赋予的受教育权利,因此教会学校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既有富家子弟,也有穷苦百姓的孩子,还有孤幼残障之人,甚至千百年来被排斥在教育之外的女子也能成为教会学校的学生,拓宽了教育对象,带有近代国民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普及性)。宜宾教会学校是“西学东渐”的重要媒介,传播了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办学方式和科学知识,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各方面均为宜宾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促进了宜宾新教育的发轫。

文章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ybxyxb.cn/qikandaodu/2021/0113/497.html



上一篇:涪翁曲水,千古流觞 ——宜宾流杯池文化考论
下一篇:宜宾市公办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生态现状及成因分

宜宾学院学报投稿 | 宜宾学院学报编辑部| 宜宾学院学报版面费 | 宜宾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宜宾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宜宾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