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涪翁曲水千古流觞宜宾流杯池文化考论(3)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2 08: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闲居杜门,不甚预闻人事,不欲烦公家借书吏,故非至亲至旧可以致手书,不以谪籍点污为嫌者,未尝敢通音问也。以是密迩旧治,不能作记,以道衰疾之

闲居杜门,不甚预闻人事,不欲烦公家借书吏,故非至亲至旧可以致手书,不以谪籍点污为嫌者,未尝敢通音问也。以是密迩旧治,不能作记,以道衰疾之迹。蓬蒿塞门,贫病在躬,直可弃捐,何足为长者道之?[9]10

待罪穷壑,与魑魅为邻。平生学问,亦以老病昏塞,既无书史可备检寻,又无朋友相与琢磨,直一谈一笑,流俗相看耳。[9]52

这些书信体现出黄庭坚痛自切责、完全放倒的精神面貌,形影相吊,心如死灰,寄居蓬蒿之下,暌离人世之音。很难想象,处于这种心态之中的黄庭坚,怎么可能临曲水而流觞,续风雅以赋诗。

此外,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黄庭坚没有为流杯池留下题咏,也是事出有因的。先回溯一下其当初被贬的原因,《宋史》本传记载:“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10]。由此可见,黄庭坚遭贬的直接原因,在于“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有良史之誉的黄庭坚,在参与《神宗实录》的撰写中,表现出尊重事实、心系社稷、忠君为民的人文情怀,具有浓重的“补衮”意识。而被章惇、蔡卞与其党以修史不实、涉谤先皇之罪而贬谪远徙,其根本原因,还应追溯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大背景。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司马光为相,尽废王安石变法,恢复旧制,从而形成所谓变法派和反对派,后者被称为“元祐党人”。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章惇为相,全面恢复王氏变法之新政,并对元祐党人予以全面清算和残酷打击。到徽宗时期,蔡京为相,更是将元祐党人铸碑勒石,昭告天下,以示惩戒。黄庭坚作为元祐党人的重要成员,即便章惇、蔡卞们不对之下手,蔡京之流也绝对不会放过他。因此,黄庭坚的西南之贬,是元祐以后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有学者对备遭打击的元祐党人,在政治高压下的心态予以分析,认为大致可分三种类型:悲苦不振,超然于物外和颓然自废。[11]从这一时期黄庭坚的诗文来看,其心态是复杂的,有时流露出悲苦不振倾向,有时也表现出颓然自放的情态,当然,超然物外也是他经常抱有的精神态度。除此之外,其内心深处隐然存在一种忧惧和不安,对当下处境的无奈和对生命本身的眷恋与尊重。这一切都为我们揭开其戎州流杯池阙题之谜,提供了重要维度。兹摘录其作品的相关文句予以佐证:

某捐弃漂没,衰疾慵惰,久在林麓,已无衣冠,但有幅巾直裰,野人之服,恐不可以造公门。

某块然蓬荜之下,已忘死生,于荣辱实无所择。

能以覆辙兢慎如此,即是万全安乐人矣。人生以身为本,其余于我何有?

某负罪未死,捐弃漂没,不当行李,未尝得望光彩。昨以亲嫌迁置贵部,遂得潜伏蓬荜,为乐国之民,窃以自幸。区区常虑谴谪之尘垢,点污大斾之光华,以是久之不敢通书于记室。恭惟君子尽人之情,知其操心危、虑患深,终不以为简也。[8]

黄庭坚戎州时期的文字多与上述所录格调相近,于此足可想见诗人当时的复杂心态。做人一向谦和低调而理性的黄庭坚,值此政治高压之下,更是潜身蓬荜,块然独存,心危虑患,忘乎荣辱。因此,即便有曲水流觞之活动,也不会是传统意义的逸兴遄飞、从容闲雅,不过是临清流而徘徊,藉壶觞以遣闷而已。并且在此心境之下,若命笔操觚,形诸吟咏,当难免牢骚之意、凄苦之词,这是与其文学主张和精神期许相乖离的。他曾说:“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8]可见,黄庭坚失题戎州流杯池,作为一种颇堪涵泳的文化现象,昭示了诗人在特定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以“失声”的方式发声,于无声之处听惊雷,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欲说还休”。

综上分析,黄庭坚与戎州流杯池相关的活动,首先肯定是存在的;其次,黄庭坚参与这样的活动,其心态是低调、内敛而谨慎的。由于没有直接文献支撑,我们已经无法确知究竟有哪些人与之一起参加曲水流觞,但可以肯定,不会是场面阔大、气氛热烈,而应当是少量的有文化和文学修养的亲朋至交组成,以一种轻松随意、毫不张扬的形式展开。其精神指向则以消愁解闷为主,兴尽而已,不必形诸笔墨。

文章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ybxyxb.cn/qikandaodu/2021/0512/600.html



上一篇:宜宾少数民族地区推普策略研究
下一篇:给我感觉上新感觉穿越红土地之旅

宜宾学院学报投稿 | 宜宾学院学报编辑部| 宜宾学院学报版面费 | 宜宾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宜宾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宜宾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