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宜宾茶史初探(3)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06:5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宜宾茶叶传播与发展 宜宾茶叶的传播之路也是宜宾茶叶发展悠久的历史写照。宜宾自古就是茶叶原产地,茶叶品质优良,更是川南集散重镇和交通枢

三、宜宾茶叶传播与发展

宜宾茶叶的传播之路也是宜宾茶叶发展悠久的历史写照。宜宾自古就是茶叶原产地,茶叶品质优良,更是川南集散重镇和交通枢纽,有着“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茶叶的传播之路虽然饱经沧桑、历经波折,但对全国茶叶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周的初贡伊始

西周时期,宜宾地区的僰人族跟随周武王伐纣有功,赐封僰侯,始建僰侯国,僰人每年向周王朝进贡。历史记载表明,当时宜宾的茶叶很珍贵[22],极大可能已经作为贡品进献宫廷。

(二)秦汉的古道传播

秦汉时期,朝廷修建了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五尺道”,为宜宾茶叶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尺道”是从古代成都南下南安(今四川乐山),经僰道、夜郎西境(今黔、滇地区),直达建宁(今云南曲靖),既作为川内通往西南夷僚边境的要道,又延续着古代丝绸之路,据考证它还连载着古代中国同东南亚地区交流往返的路线[23]。宜宾作为这条道路上的重要驿站,其茶叶便直接或间接地向各地传播。

(三)唐代的朝贡佳品

唐代是中国茶叶史上的兴盛时期。唐《膳夫经手录》中记载“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川内大批茶叶依托着这个长江上的商埠顺江东下,向各地传播开来[24]。根据史料表明,唐代名茶中18种出自川内,宜宾名茶也被收录其内。宜宾名茶,多因地域来命名,并以其特有的茶叶造型、香气和滋味美誉内外[13]。比如珙县“鹿鸣茶”,兴文“梅岭茶”,蕨溪黄山等地的“龙芽茶”在市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曾一度成为朝贡的佳品,香飘皇宫,美誉天下。

(四)宋代的茶马交易

《宋史》有记载,蜀地产茶二十州,有戎州(宜宾),其下辖州县筠州(筠连)、珙州(珙县)、晏州(兴文)、高州(高县)、雷马厅(屏山)、长宁军(长宁)等,按照朝廷指令调度茶叶用来交换马匹[25]。由于蕃夷“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马互市起到了治边的作用。南宋时期全国八大茶马互市,叙州、长宁占了两个,可见宜宾在当时具有不小的茶叶生产规模。此外《宋史·兵志》记载:“市马分为二:其一曰战马,生于西陲,良健可备行阵,今宕昌、文州所产。其二曰羁縻马,产西南诸蛮,今黎、叙等五州所产是也。”[26]南宋年间因为战乱不断,战马短缺,所以朝廷在黎州、雅州、泸州等地设茶马司用来获取马源。宋代开西戎马市以茶砖来换取马匹。当时宜宾的市场上主要包括黄山的龙芽茶、筠连县的黄芽茶、明前毛尖以及大宗的团茶等,用茶叶来换取良马、药材及其他商品。宜宾的栈房街、走马街、土桥子一带街市至今还遗存着曾经的印记,彰显着一方茶文化的独特魅力[27]。茶马互市极大地促进了宜宾茶叶向西南地区及沿长江下游等地的传播力度。

(五)明清的曲折发展

明朝嘉靖年间,川内实行“茶引”制度,以雅安为制造或集散中心,销往打箭炉和康藏一带的茶叶统称为南路边茶,其茶源地为川康两省约三十县,最主要的是雅安、荥经、天全、名山及邛崃等县。由于后来藏民需求的增长和销路的扩大,逐渐由叙府、屏山、嘉定、峨嵋及马边地区满足定额[19]。明朝中后期,宜宾逐渐成为南路边茶的原料供应地,因此将宜宾粗加工的茶叶运往雅安再加工成为“南路边茶”,几经辗转运往西藏民族地区,符合当时明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

明洪武五年,朝廷对永宁(叙永、古蔺)、筠连设立征茶局收取税收,“易换红缨、氊、衫……以备官用”[12]。据《筠连县志》记载,明代筠连茶叶已远销陕、滇、黔西南诸省。明朝之后,四川的茶叶重点面向边茶生产,重点生产砖茶(黑茶)。由于受到“流官制”的影响,宜宾地区的僰人族受到明军围剿,间接导致宜宾名茶失传,比如“梅岭茶”“龙芽茶”等。清代年间,清廷的“怀柔政策”使得藏区同胞如沐春风,对川内的边茶持续增额,因此也使得宜宾茶叶从明末以后获得较大的恢复,销往藏区的茶叶年均可达数十万斤[28]。

(六)近代茶路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50年代宜宾主打的“工夫红茶”首次露面,即受到各界的喜爱。在之后宜宾古柏乡生产的“川红”以其香高、味醇、形美的优秀品质驰名国内外市场。20世纪70年代出品的“早白尖工夫红茶”,远涉重洋到达里斯本参与了世界食品博览会,斩获最高奖项,彻底打开了销路,并且一度销往英国、波兰等地。此后宜宾茶叶一路走红,尤其绿茶不仅被国内茶商界所追捧,并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9]。此外,宜宾生产的黑茶也远近闻名,茶品颜色深厚、滋味醇厚,以沱茶、砖茶为主要产品行销边藏等地[12]。

文章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ybxyxb.cn/qikandaodu/2021/0613/606.html



上一篇:关于宜宾智慧交管建设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醉美宜宾

宜宾学院学报投稿 | 宜宾学院学报编辑部| 宜宾学院学报版面费 | 宜宾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宜宾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宜宾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