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宜宾茶史初探(2)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06:5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此外,诗人刘禹锡(唐)贬谪连州(筠连)时还有诗云:“山僧后檐茶树丛……斯须炒成满屋香……”[14]这里的“炒成满屋香”中一个“炒”字反映了

此外,诗人刘禹锡(唐)贬谪连州(筠连)时还有诗云:“山僧后檐茶树丛……斯须炒成满屋香……”[14]这里的“炒成满屋香”中一个“炒”字反映了当时可能已经用锅炒青。南宋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载:“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11],此处说明唐时已经存在炒茶这一事实,从而证实在唐朝已有炒青制法的出现。

(二)宋代的茶叶制造

1.宋代制茶原料

北宋时期的制茶原料与唐代基本相同,但南宋以后宜宾逐渐沦为边茶产区。宋代宜宾为全国重要茶马交易场所之一,其中用来茶马交易的茶叶就包括宋代名茶纳溪“梅岭茶”、黄山“龙芽茶”[15]。根据《大观茶论》对当时国内茶叶记载:“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旗一枪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16]。宜宾生产的贡茶,其原料应在“斗品”左右。宋朝后期,因为战事的需要,朝廷对战马的需求增加,以茶易马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茶马交易对茶叶的大量需求导致的是对茶叶原料的粗放采收,以剪刀粗叶为主的大宗茶成为宜宾地区的主流。

2.宋代制茶技术

宋代的茶叶主要有片茶和散茶两大类。片茶就是蒸青团饼茶。除特定作为贡品外,其余主要为大宗产品,主要用来茶马交易。宜宾在延续贡茶制造的基础上承担着边茶的生产重任,而宋代饼茶的制造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制茶方法。贡茶制法精妙之处,可以总结为采茶、拣芽、蒸、压、研、造、过黄等7道工序。制茶工具种类繁多,主要有灶、釜、甑、杵臼、盆、榨、模具、承、籯、襜、焙等[17],此外还增加了研盆和压榨的工具。边茶的制作更为简便,原料较贡茶更粗老,主要以蒸茶、压榨、烘焙等步骤为主[2]。

(三)明清时期的茶叶制造

1.明清制茶原料

元末明初宜宾生产茶叶以晒青、锅焙茶为主,分为绿茶和篾包茶。由于明王朝采取严厉的以茶治边政策,一度茶贵马贱,运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以篾包茶为主,篾包茶原料主要有剪刀粗叶即粗老叶片、细茶、黑茶、黄茶等[18]。其他绿茶原料则包括全芽、嫩芽叶。清代至民国年间,四川宜宾生产的毛茶运往雅安做“康砖”。人们一般选择在清明—立夏之间采摘茶叶,利用自制的刀子,从茶树上采下两至八寸的茶青,此时的茶叶原料也是以剪刀粗叶为主;春夏秋三季的嫩叶,仍采用“徒手”的方式;对夏秋两季的老叶,则采取“刀割”的形式。制作边茶原料较粗老,普遍具有一定的成熟度[19]。

2.明清制茶技术

明代以后,茶叶制造方法与唐宋时期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明代罢团茶兴散茶,推动了炒青绿茶的发展。明代茶叶的杀青方法基本上改蒸为炒,干燥方法则有炒干、烘干和晒干。据明代丘濬的《大学衍义补》记载:“唐宋用茶,皆为细末……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于中国。”[20]明代宜宾地区的茶叶已逐渐转为散茶格局为主。此外,销往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经过蒸压以篾包包装,称为篾包茶,也叫庄茶。篾包茶是将各种绿茶,主要是以晒青绿茶为主,经过蒸压制成。把烘青、炒青和晒青等原料茶,经过揉捻、渥堆、干燥、筛分、风选,拣出茶梗,进行拼配,再经过蒸热,装入篾包舂压紧实,晒干之后就成为了篾包茶。篾包茶销往少数民族地区,称为边引,后来把包括宜宾地区所生产的茶叶统称为南路边茶。明朝中后期宜宾成为南路边茶原料的供应地,大量生产毛庄茶,即将茶青采回之后,只需经过杀青,不加揉捻就直接晒干或烘干而制成。

(四)近代制茶的变革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大大增加了茶叶税收,又加上印度茶大量销西藏,宜宾边茶一度滞销。当时茶主要分为细茶、粗茶两种。细茶产量少,价格高,茶农一般在每年二月至四月采摘,原料较为细嫩。粗茶是老枝叶,一般每两、三年砍一次,产量多,价格低。宜宾生产的细茶质较薄,味较淡,也称为“下河茶”[21]。

近代宜宾茶叶加工技艺,和我国的茶叶加工变革年代相一致。从宜宾老茶区的茶农了解他们所经历的植、制、饮茶技艺,以及上辈口传之方法为:茶采两季,春茶和粗茶(夏末秋初)。春茶有“清明探头(明前无茶,即使有亦不可饮,可祭神),谷雨正中,白露封山”说法。传统制法为白天采茶,晚饭后炒茶,尔后在簸箕里揉搓茶叶,数量太多则是把炒青叶包于白纱布中,用脚踩(揉),即所谓手搓脚揉之意。也有用白纱布将茶包成纺锤形,手持两端布,将包放在斜靠于墙壁的木板(俗称蹓板)上,用力往下拉,将茶揉成形,次日,若天晴就拿去晒干,若雨天则放在锅内焙干(俗称锅焙子茶)[15]。至今在一些茶区尚有此类加工方法。另一种加工方法,即杀青、揉条、干燥全过程都在锅中进行(俗称旋炒青)。生叶下锅前,多用白蜡打锅,也有用菜油润锅的,往往一锅茶要做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成品与现在手工炒青相似。这种技术在屏山地区仍完整保留至今。粗茶则是捋老叶做边茶,其制法与现在相同。生产品种主要是晒青、少量炒青和大量的粗老边茶。新中国成立以后,茶叶生产蓬勃发展,传统加工方法远不能满足生产之需,进而逐渐采用斜锅(俗称歪锅)杀青,蹓板揉茶(后逐渐改用木桶揉茶,用人、畜做动力),干燥工序则采用土烘灶烘干或大铁锅炒干。

文章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ybxyxb.cn/qikandaodu/2021/0613/606.html



上一篇:关于宜宾智慧交管建设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醉美宜宾

宜宾学院学报投稿 | 宜宾学院学报编辑部| 宜宾学院学报版面费 | 宜宾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宜宾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宜宾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